當你思考怎樣拒絕別人時,你就已經(jīng)輸了
|
發(fā)表時間:2020/4/11 瀏覽 6484 次 |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無數(shù)來自人際關系中的壓力,也許是你的母親逼迫你結(jié)婚,也許是你的上級逼迫你承擔不屬于你的工作,也許是你的戀人逼迫你買房買車。
人們在遇到這樣的壓力時,他們的思維會不自覺的思考:我要怎樣拒絕這些要求呢?
但其實這是一個陷阱,當你思考如何拒絕別人時,你就已經(jīng)輸了。
因此當你思考如何拒絕時,這意味著你認同了對方具備侵入你的邊界、控制你的行動的“權力”。
你一旦認同了對方擁有這份可以控制你的權力,那么你就陷入了被動,陷入了不必要的、無休止的扯皮和爭端之中。
舉個例子:
你在大街上遇到一個賣藝的,賣藝的說:“給我五千塊錢!
你回答:“對不起,我月入四千九,每個月根本攢不下來錢,我少給點,給你五塊行嗎?”
賣藝的大發(fā)雷霆:“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就給五塊錢?打發(fā)叫花子呢?不行!你最少給我兩千五,不能再少了!”
你很為難:“但是我現(xiàn)在身上只有一千塊錢,給你一半,500行不行?”
賣藝的大怒:“給你臉還不知道要了?我已經(jīng)這么仁慈,我設身處地的為你考慮,給你減免了一半,而你竟然如此自私!
我都為你考慮了,難道你不應該為我考慮嗎?
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我老婆的五個姘頭要養(yǎng),你知不知道我有多努力?你知不知道我每天多么的辛苦?你知不知道我出來賣藝每天要受到多少白眼?
而你竟然如此的無情,我看你簡直不配為人,你趕緊從我這花八萬八買了我這個鋼琴然后一頭撞死在上面吧!”
這個例子反映的是“人際壓力”形成的根本模式:由于我們多數(shù)人不具備“邊界意識”,因此,在我們默認的人際規(guī)則中,認可了別人能夠具備侵入我們邊界的權力。
在這種集體性邊界模糊的狀態(tài)下,群體又會對那些特立獨行、忽視“人際權力”的少數(shù)人加以排斥與打壓,從而繼續(xù)維持這種“施壓即可控制別人”的人際規(guī)則。
如果你在人際關系中時?梢酝ㄟ^向別人施壓而獲得好處,那么你當然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并修煉這種能力,你可以越來越熟練的使用道德綁架、概念混淆、邏輯歪曲、動之以情等這些技巧來控制別人。
但如果你是在人際關系中時常處于被施壓、被控制的那一方,你就要警惕,并學會從一開始就不要去承認別人具備控制你的權力。
認為別人能夠擁有控制你的權力,是你自身“邊界意識”不清晰的結(jié)果。
何以故?
別人能夠控制我們的根本原因,在于別人的行為能夠影響我們的利弊得失。
這些利弊得失總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道德上肯定與否定,一類是利益上的得失。
譬如一個和你毫不相干的賣藝者向你要錢,你的母親要求你結(jié)婚生子等,這些要求帶給你的就是道德層面的壓力。
除非你是天生的反社會人格,否則我們每個人本能的都會希望自己是一個“好人”。
在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利他行為”這種更有利于群體延續(xù)的策略,就以“道德要求”的方式內(nèi)化于我們的意識之中。
當你做出一些違背“公共道德標準”,或是在你成長環(huán)境中塑造的“小范圍公共道德標準”時,你的生物本能就會激起你的內(nèi)疚感——
“這個賣藝者是如此的可憐,我如果不幫助他,就太說不過去了;”
“我的母親為我付出了太多,如果我不滿足她的要求,我會感覺自己簡直不配為人;”
而一個要求你加班還不付加班費的老板,一個要求你對他言聽計從否則就敗壞你聲譽的朋友,這些人能夠給你施壓的原因則是在于他們可以影響你的實際利益。
不聽從老板的要求你可能會被開除,不聽從朋友的要求你會得到壞的名聲。
一份能夠令你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可以持續(xù)的讓你賺錢,一份好的名聲會令你獲得自我認同,這些都是你的實際利益。
有些人在看到我給出以上解釋后也許會感到疑惑:你上面提到的恰恰是證明“人際壓力”實有的證據(jù),怎么一開始卻說我們不應該去認同別人具有控制我們的權力呢?
這很顯然是你將自己的臉連抽了一百零八個大嘴巴子。
其實并非如此,因為不管是道德壓力還是物質(zhì)得失,這兩者只是我們會感受到人際壓力的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有兩點:其一,壓力得以存在的基礎在于我們對壓力識別的“模糊性”。
其二,壓力是一個人未曾對自己的“個人人生準則”做出梳理的結(jié)果。
我們的大腦其實非常愚蠢,它并不能準確的按照事實邏輯去思考,而幾乎總是會在“情緒”這一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我們產(chǎn)生諸多的邏輯錯誤、對后果的夸大、以及對事實的扭曲。
譬如賣藝者要錢的例子中,當你陷入這樣的情境中時,你馬上被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要求”控制,認為自己具有幫助這位可憐人的義務,但其實你并沒有這樣的義務;
一個連續(xù)加班兩個月無加班費的社畜,他會接受了這樣的工作安排,也許是因為他他夸大了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對自己換一份更好的工作過于悲觀,性格過于靦腆,或是習慣了逆來順受;
但如果你能夠去冷靜的思考你的壓力來源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你所認為的那種壓力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譬如我使用認知療法的框架去引導許多向我咨詢的人時,通常在咨詢者敘述完情況之后,他們很多人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咦?我忽然感覺好像根本沒什么問題需要咨詢你/這件事好像根本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嚴重!
壓力識別的模糊性源自于: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其實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冷靜的直面這個問題,看看這個問題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產(chǎn)生的?它會引發(fā)何種實際的后果?是否在我的能力處理范圍之內(nèi)?是否在我的風險承受范圍之內(nèi)?
他們并不會在意識層面冷靜的先認清楚問題,而是在沒想清楚的情況下,就反復的將一個模糊的狀況給夸大,他們沒有付諸行動來將這個問題解決,而是持續(xù)的任由這個模糊的問題留存于自己的腦海中。
于是,一個“模糊的、無法入手去處理”的問題,持續(xù)的留存于你的意識中。
而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持續(xù)的對你的消耗。
它會持續(xù)的消耗你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于是你越看著這個模糊的問題發(fā)愁,就越解決不了;越解決不了,你就越無力,越發(fā)愁。
所以,“我的母親逼我結(jié)婚”,類似于這樣引發(fā)壓力的事情,其實都和當事人根本就沒想清楚這個問題有關。
你的母親逼你結(jié)婚,她是怎樣逼迫你的?是用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說不結(jié)婚就把你的雙下巴給刮掉?還是用繩子綁著你并安排十個彪形大漢每天帶著你出入于本市各大婚介公司了?還是威脅你不結(jié)婚她就上吊?
假如你不結(jié)婚你母親就上吊的概率幾何?是真的見你不結(jié)婚就一瓶百草枯直接干了、還是只是嘴上說說威脅你呢?
假如你的母親只是口頭上逼迫你,并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動作,也沒有限制你的人身自由,那么這就說明其實這只是一種“虛幻”的壓力,你直接就可以將這個事情忽略,沒有什么必要再去浪費時間糾結(jié)和思考這件事情。
你明確的思考清楚了這件事情,能夠意識到這件事并不會給你造成實質(zhì)性的損失,或者一個損失是不可避免的、這件事是你無法改變的,那么你就能夠接受事實。
如此一來,所有這些虛幻的壓力都不會真正困擾到你。
但假如這些壓力是實有的、會對我們造成實質(zhì)性的損失呢?
譬如說你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人,給你撂了話,明年還結(jié)不了婚,她就翻進本省最大動物園的欄桿,去單挑三只老虎和一頭土撥鼠。
這樣的話,問題的核心就變成了你的“個人人生準則”是什么?
生活的過程是一個持續(xù)的做出選擇的過程,我們做出選擇所依靠的,就是我們內(nèi)在的準則和價值觀。
一個邊界非常清晰的人會意識到:你和你的母親是兩個個體,你們都有著自己的意志。
你的母親因為你不結(jié)婚就自殺,這和詹姆斯·小劉因為納蘭容若沒和祝枝山在一起就自殺是一樣的。
對方?jīng)]有控制你自由意志的權力,對方選擇自殺也和你沒有任何關系,這純粹是她自己的選擇,這并不是你的責任。
你要做的是基于親人的立場盡可能的勸誡和阻止你的母親自殺,但如果這件事真的不幸發(fā)生了,你也悲傷難過,但自始至終你都會清醒地意識到:你母親自殺是她自己的選擇,不是你的錯,也不需要你承擔責任。
但假如你說自己非常在乎自己的母親,不能接受她自殺這件事的發(fā)生,所以你寧愿讓自己隨便找個人嫁了,也不想讓母親傷害自己。
這當然也可以,這說明的是在你的價值觀中,母親的生死比你的婚姻自由更重要,所以,你為了不失去一個重要的東西,而放棄了一個相對不那么重要的東西而已。
這就好比你想要一臺大型挖掘機,和一個復古小推車,但是你資金有限只能買一個。你權衡之后,選擇了挖掘機放棄了小推車。
這就和你權衡之后選擇了母親的生命,放棄了自己的婚姻自由是一樣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也要意識到:實際上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你和一個沒感覺的人結(jié)了婚,你并不喜歡這個選項,但這仍舊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
很多選項就是具備利弊兩面性,選擇和一個不喜歡的人結(jié)婚,但同時也得到了你母親生命的保存。
生活中很少有什么選項是能夠令你完全滿意的,譬如你選擇了一個戶型完美但離市中心很遠的房子,你不喜歡離市中心很遠,但是你不喜歡的這一點,正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
意識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又能怎樣呢?
當你意識到你生活中一切的選項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之后,這意味著你能夠100%的為自己負責。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不管現(xiàn)實情況多么的復雜,只要最終這是我做出的選擇,我就要完全的接受它,我就沒什么好抱怨的,我也沒什么好不滿的。
“我會完全的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樣一種認識和心態(tài),意味著心靈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心靈的自由和有沒有人管你,有沒有人施加壓力給你沒有關系,而是只在于你意識的清醒。
倘若你一直渾渾噩噩的生活,從不主動的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建立清晰的個人準則,那么你就會淪為由身體本能和習慣驅(qū)動的一臺機器,成為滿足別人需求和欲望的工具。
人身難得,人生有限,這短短的幾十年要經(jīng)歷什么,要怎樣度過,你自己不去思考,沒有別人會為你負責。
文:風墟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微博:煉己者風墟 ;個案咨詢工作微信:fengliu145236) 責任編輯:殷水 用戶在壹心理上發(fā)表的全部原創(chuàng)內(nèi)容(包括但不僅限于回答、文章和評論),著作權均歸用戶本人所有。獨家文章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郵箱:content@xinli001.com |
|